目前分類:搜。好文 (193)
- Mar 16 Sun 2014 12:45
【五種不會賺錢的性格】
- Mar 16 Sun 2014 12:37
【紓解壓力20招】
【紓解壓力20招】
1.早起15分鐘→讓自己有更充裕的時間面對早晨的壓力。
⋯⋯
2.改善外表→使自己看起來更美,心情也會更開朗。
3.把家裡或工作的環境整理一番→如此才能免去找不到東西的
困擾。
4.家電、器具損壞馬上修理或換新→不要任由一些生活不便之
- Mar 16 Sun 2014 12:35
巴菲特說的七段話,簡短精辟!
巴菲特說的七段話,簡短精辟!
1做你沒做過的事情叫成長
做你不願意做的事情叫改變
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
2如果你向神求助
說明你相信神的能力⋯⋯
如果神沒有幫助你
說明神相信你的能力
- Mar 14 Fri 2014 13:03
親子天下》鄧惠文:別讓手足成為經濟黑洞
如果長輩開口,希望你跟另一半在經濟上協助其他的手足,但手足是個習慣性漏財的大黑洞,這時該如何面對?
我們之前就談過,夫妻是一個整體,夫妻的資源是有定量的,無論是心力、錢財、情感,甚至能負載的垃圾都有一定的限制。如果其中一方無限制的消耗資源,比如某一方的關係裡頭有個經濟上的無底洞,像是欠債、賭博成性的親戚,夫妻關係會不斷被耗損。
對策之一是不斷增加經濟資源,就是夫妻一起賺更多的錢,一直去補那個洞。但是,萬一夫妻能賺的錢就是那麼多,這時候「設界限」絕對是這個問題的答案。
當另一半的手足習慣伸手拿錢
我想大家都會同意「家人的經濟關係應該要設界限」,但是困難在於「怎麼設」,因為設界限很像壞人:「才借個十萬而已,大嫂怎麼那麼小氣!」「難道你忍心看著大伯全家喝西北風嗎?」
我建議有以下三種方法來面對:
一、正向轉化「設界限」。比如說,婆婆認為媳婦在阻礙,不讓她兒子把錢拿出來借給弟弟妹妹,這時媳婦要抓住一個角度是:我抓住的這些錢不是要私藏,而是你們家的孫子以後要用到。或者跟婆婆說明:「你的另一個兒子、也就是我先生,現在事業穩定,但未來局勢不清、暗藏危機,不能不盤算。」
有個個案的先生在出版業工作,婆婆要求夫妻倆把錢拿出來借弟弟買房子。出版業現在看起來好像穩定,但未來也許會凋零,個案就跟婆婆說明:「老公之後事業若遇上危機,我得為你們家的孫子、也就是我的小孩盤算,把錢財留著。錢到弟弟那兒一下就流掉,不如先積著,我比較會生財。等大家老了,弟弟真的無法翻身時,我們保證會給他安家的地方。」這是一般小康家庭可理解跟溝通的邏輯,如此跟另一半、上一輩都能說得過去。
二、幫對方當黑臉。如果另一半根本不想給兄弟姊妹這麼多幫助,卻不好意思說、怕被爸媽唸、會有嚴重罪惡感,另外一半就幫對方把這個壞人的角色扛下來,出面擋一下。這也許牽涉手足之間複雜的情緒議題,但在此之前夫妻必須經過充分溝通,雙方有個舒服的共識。
三、夫妻財產分治。夫妻之間,掌握「自己賺的錢,自己有使用權」的原則。如果先生內心深處認為給手足的這筆錢非拿不可,不然身為一個大哥抬不起頭來、對不起列祖列宗,他選擇將自己賺的錢給手足用,太太也願意跟先生一起面對後果。不過要記得,先生為了當一個有情有義的兄弟,無論要扛下痛苦、甚至貧窮都願意承擔,他可以拿自己的錢出來用;但太太要守住一條界限:留住自己的那一份。
- Mar 05 Wed 2014 15:29
【 別浪費了 】
今天的你,是不開心的你,因為有人在言語間刺傷了你。
你不喜歡吵架,所以你離開;可是你只是離開了那人,卻沒有離開被那人傷害的情境,因此你愈想愈生氣。⋯⋯
愈有氣,你就愈沒有力氣去理會別的事情,許多更該用心去做去想去處理的事件,就在你漫天漫地的心煩意亂之中,被輕忽被漠視被省視被省略了。因為,你只是一心一意地在生氣。
在情緒上做文章,這是對自己的浪費,而且是很壞的浪費。畢竟,生氣也是要花力氣的,而且生氣一定傷元氣。
- Mar 05 Wed 2014 15:25
什麼最重要?
思路清晰遠比賣力苦干重要,
- Mar 05 Wed 2014 15:21
女人決定了一個家的快樂!
- Feb 20 Thu 2014 18:14
夫妻相處之道
- Jan 03 Fri 2014 12:09
人生是一段旅程
一路走來,我們無法猜測將是迎接什麼樣的風景,
- Jan 03 Fri 2014 11:37
態度
新的一年,共勉之~

- Dec 18 Wed 2013 10:29
【思考真正重要的事】
- Dec 18 Wed 2013 10:28
【如何成為有價值的人】
- Dec 18 Wed 2013 10:25
【值得深交的9種朋友】
- Dec 18 Wed 2013 10:23
【建立人脈的9大潛規則】
- Dec 18 Wed 2013 10:20
【品法國紅酒小知識】
- Dec 18 Wed 2013 10:03
戴勝益-寫人生計劃,傳給所有朋友】
戴勝益-寫人生計劃,傳給所有朋友
一般公司都會有3年計劃、1年計劃及1季計劃,每一季都要檢討這3件事,看看計劃是否有偏頗或需要更正的地方。後來我發現,身為公司的老闆,如果不只檢討公司的計劃,也檢討個人生活的計劃,那每個人豈不都會變得更好?
於是,我把它變成個人的30年計劃、10年、5年、3年、1年計劃,還有1季計劃。你可以畫一張表,在表上畫20欄,寫下你這輩子一定要做的事:什麼時候去登玉山、什麼時候騎腳踏車環島、橫渡日月潭、出第一本書……。
(網路轉載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