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圖像裡可能有文字

一個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,
常處在心猿意馬的狀態

「只有安靜下來,人的心靈和感官才是真正開放的,從而變得敏銳,與物件處在一種最佳關係之中。但是,心靜又是強求不來的,它是一種境界,是世界觀導致的結果。一個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的人,必定總是處在心猿意馬的狀態。」~周國平

⋯⋯

忙碌的生活,讓大部分人照著慣性走,沒有多餘的精力內省,退一步看自己。所以想改變也相對不容易,常常明知有些事該做或想做,但就一直抽不出空。所以遺憾跟後悔,就會在我們之後,緊緊跟隨。

當我們被這個社會魅惑,很多本來我們不需要的,被催眠成了,好像沒有擁有就不能活。於是,我們更是看不清,什麼是對我們必要的東西,急急忙地追趕,一天要當兩天用,這邊抓一點,那邊沾一下,心猿意馬。

「生活是一面鏡子,我們努力追求的第一件事,就是從中辨認出自己。」~尼采

看看我們怎麼生活,就會看到我們的樣子。我聽過不少朋友,常要在重病或者面臨重大失落之後,才能回過頭來去檢視自己,痛下決心去改變,調整追求的優先性。

我們能不能,藉著理智的幫忙,早一點幫助自己。而不是一定要接受了什麼教訓之後,才能把已經知道的答案,付諸實行。

我聽過一種生活型態的描述,就是有一些人,會盡可能把錢花在別人能看到的地方,像是名牌包、高檔車,常出國拍照上傳。可是,私底下其實對自己很苛刻,拼命節省。

哎呀,如果真是對自己好,反而是可以多花一點錢在自己身上,不是嗎?還是,有人一定要有關注與掌聲才能活?

就算在我們面前給了不少正面的肯定,反過來,就可能因為妒意,背對我們之後就把我們講得很難聽。現代很多人是這樣,我們也不是不知道。我們真能靠精心包裝自己,賺到多少好聽的名聲呢?

心靜祥和,自然讓跟我們互動的人,輕鬆舒服。這是一種境界,藉著日積月累,沒辦法具體化地說明,是哪一句話,或者哪一種動作,能讓人有這種感覺。

真能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,那是多次嘗試在生活中實驗,有彈性、能學習。如此,自然積累一定的見識,遇事也較能掌握核心,知己知彼,自信不待言明,生活很難庸碌無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江若廷 的頭像
    江若廷

    浦田不動產.我是江若廷

    江若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